一、建设基础
实验室成立于 2017 年,依托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应用经济学)、3个省级科研平台(风险管理创新与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农业科技扶贫与模式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要围绕智慧农业服务科学与工程、农业大数据与智能决策、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工程管理 3 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二、功能定位
按照“聚焦前沿、开放共享、产学协同、交叉融合”的原则,将农业服务、农机装备、智能决策、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领域的学科前沿与国家及地方重大需求相结合,着力将本实验室打造成为科研成果的“推进剂”、地方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三、主要特色
1.发挥区位优势聚焦“三农”热点
充分利用平台所处的农业大省和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区位优势,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传统学科优势,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前沿和“三农”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坚持以农为本、农机为根,突出学校特色。已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机技术和农业问题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尤其在农机制造和智慧农业管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处于全国和行业领先水平。
2.强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先后与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10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开创了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育人新模式。参加多个地市社会经济及各种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校地结对扶贫帮扶等项目,为政府部门、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3.突出学科特色开展交叉研究
充分利用学校工科优势突出的特点,致力于管工不断融合。农业巨灾风险和粮食安全方面,建立集风险监测、评估与控制、决策支持为一体的农业服务管控体系。大数据管理应用方面,研究大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整合与共享、挖掘与应用等,实现大数据驱动的科学管理与智能决策。农业生产和智能制造过程的管理科学方面,研究建模与优化理论、大数据算法理论、动态系统稳定性理论等主题。
四、标志性成果与贡献
1.标注性成果不断涌现
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2 个河南省教学团队、3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40多部出版学术专著、3项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河南省教改成果特等奖。
2.决策影响力持续提升
岳佐华教授的《关于创建粮汇交易制度促进粮食产能的建议》,获得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肯定性批示,批转农村经济司研阅,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许军教授撰写的《关于推进洛阳市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的思考》获河南省委领导批示,报告中的政策建议还被写入洛阳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受到中国物流信息网络、洛阳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
3.产学研合作效果显著
助力大国重器制造。“天宫”“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大国重器闪烁着“科大创造”的光芒。创新电商扶贫新模式。与汝阳县结对帮扶,开展电商培训136期,参加人数7600余人次;带动3万余人实现电商创业,实现该县电子商务年交易额2.8亿元。长期植根和服务企业。杨晓英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装备制造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先后为全国 20 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服务,2000 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创造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