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河南科技大学在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方面的相关学术研究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了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优势。目前,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与洛阳市金融办、洛阳市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和洛阳银行、中信银行、平安保险、中原证券等金融机构都建立了紧密的工作联系,具有校内外联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金融系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资金动员、区域配置和分散风险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一段时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因素。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大省,在其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水平,将是决定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河南科技大学作为省内重点高校,响应区域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体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重要方面。
河南科技大学建设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可以汇聚河南科技大学在经济、金融、农林以及工学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利用其在科技、产业、资金和需求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迅速提高学校在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领域的研究实力及知名度。以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为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学校构建与国内外相关高校、院所、相关金融机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打造产学研合作共赢机制,提升学校的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建设水平,形成学校“十三五”时期新的科研增长点,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二、指导思想
(一)指导方针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高水平学术研究为依托,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围绕学科建设和政策研究重大需求,结合河南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特点,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2.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加强部门协作,注重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发挥部门协同效应。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以资源整合共享为核心,促进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强化科研主体之间的联合协作,构建联动协同管理体制和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二)战略思想和总体考虑
研究院按照“1141”方案进行建设,即1个“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1个“经济与金融大数据中心”;4个创新平台:“经济与金融大数据中心”,打造“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协同发展”、“产业经济与金融融合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城市化与金融协同发展”;1个“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协同创新的‘政-校-企’研究合作联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端智库、大数据中心和科研联盟,服务河南和洛阳经济金融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管理机制
建立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重点负责顶层设计、规划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服务、跟踪督导和绩效考核等工作;采取“学科特区”、“人才特区”等改革措施,全力支持研究中心项目实施;围绕“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贡献”等重点建设任务,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建设项目、资金和绩效评价等管理办法,对立项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政策激励、绩效奖励等。
(二)管理队伍
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协同创新研究院负责人:刘溢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洛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洛阳市重大人文社科基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洛阳市哲学与企业文化学会会长、洛阳市人民政府立法顾问、洛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咨询团队负责人,洛阳市社科院首批研究员,洛阳市优秀专家。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科技部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1部;荣获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成果奖3项。
本研究院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功底扎实的科研队伍,规模60余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占比四分之三,教授副教授占比三分之二,具有海外经历教师比例接近二分之一。学术队伍学缘广泛,涉及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亚利桑那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白俄罗斯经济大学等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