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科学研究
重点学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 重点学科 >> 正文

管理科学与工程

日期:2021-01-29  访问量:

一、目标定位

立足河南、辐射全国、以农为本、农机为根。为更好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中原城市群布局,深度对接洛阳市副中心城市建设,扎根中原大地,坚持需求导向,以农业和农机为主线进行学科建设,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科学、工业工程、信息科学、行为科学、大数据等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跨学科研究,致力于培养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农机装备工程与管理、农业风险预防与控制、大数据分析及数据驱动型决策等方面的特色专业人才。

二、优势特色

我校源于1952年建立的北京拖拉机学校,“一五”时期为配合国家工业基地的建设南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原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目前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997年我校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2000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工业工程、系统工程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科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一)地域特色鲜明、传统优势显著。河南是农业大省,承担着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建校68载我校始终保持农机装备制造的传统与特色,并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本学科充分整合我校农机装备制造的优势学科群,积极融入“粮食安全”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布局,着力打造出“运筹、优化与决策”“农机装备制造工业工程”“农业服务科学与工程”“农业与农机大数据”等4个研究领域。

(二)学科积淀深厚、平台优势突出。本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源自1983年洛阳工学院工业管理工程系,1997年成立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省内第一批招收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和工业工程、物流管理、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等工程硕士,拥有农机装备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与运筹”“多媒体内容安全”和“智能技术与系统”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风险管理创新与公共政策”和“农业科技扶贫与模式创新”2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等。

(三)产教融合度高、社会服务力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立足于河南农业大省的基本定位和洛阳市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背景,秉承我校在农机装备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领先地位,本学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拥有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制造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智库和人文社科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12个,并与10余家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成绩卓著。

三、党建情况

(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坚持党委会会议制度、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民主科学决策,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工党支部书记全部为校级“双带头人”,河南省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教师队伍党员占比63.5%,研究生队伍中党员占比65.7%

(二)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三)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及内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调整课程布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已经打造出《高级管理学》等一批“课程思政”品牌课程。

(四)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近五年来,本学科的党员教师和学生发表权威期刊论文53篇,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项目20项和省部级项目42项;党员教师队伍中共计29人次获得“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和“河南省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有1人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青年理论宣讲专家。

四、学科方向设置

(一)管理科学(运筹、优化与决策)。主要关注复杂系统工程、数据建模与优化算法、数据驱动型决策等主题。方向一:基于数字经济和大数据时代背景,围绕数据建模与模型优化、算法设计及优化、最优决策理论及应用等主题开展农业机械设计及开发、农业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及农业信息系统的优化决策研究,研究方向充分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融合。方向二:长期致力于数值最优化理论及算法、决策方法与计算、复杂系统与模糊数学等研究,在精益物流与供应链多目标协同优化、非线性工程和计算数学、全局优化理论与算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成果在企业管理与决策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工业工程(农机装备制造工业工程)。主要关注智能制造背景下农机装备运作管理与优化、装备状态监控与动态维修决策、产品稳健性与可靠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等主题。方向一:得益于洛阳市装备制造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紧跟智能制造新趋向,在研究数据与过程驱动的装备生产过程规划与控制、生产调度的智能化及实时化、云制造模式下的制造与服务协同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方向二:传承我校在农机装备行业的历史积淀,围绕轴承装备的稳健性参数设计理论和方法、装备产品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与管理等主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实现了工业工程领域知识与创新方法通用知识的高度融合。

(三)服务科学与工程(农业服务科学与工程)。主要关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农业主产区粮食安全等主题。方向一:聚焦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农业抗风险能力及农业抗灾能力评价与提升等研究,利用金融工程、大数据、风险灾害前沿数理模型对农业巨灾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推动中原经济区、黄河流域、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地域流域特色的农业风险管控和服务体系,精准施策、科学防控,为农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方向二:全球粮食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关注我国粮食主权安全保障,融合国家战略、驾驭国际市场。致力于粮食主权学理基础、粮食主产区战略规划、粮食安全量化评估、粮食安全框架体系建设等研究,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作物结构、做活粮食产业,构建系统完备的粮食主产区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体系。

(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农业与农机大数据)。关注农业和农机大数据整合、深度挖掘与服务平台建设等主题。方向一:立足于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始终扎根于区域经济,以地方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实现农机装备大数据的整合与深度挖掘,综合采用神经网络、语义计算、文本分析、多维可视化等方法和技术,为企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精准化决策支持和现代化咨询服务。方向二:构建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建立农业灾害风险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打造智能化、全过程、全覆盖、多场景的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据驱动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化解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五、国内外影响力

本学科凝聚全校优势资源围绕上述四个方向建立起4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形成了“工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学科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稳步提升。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35项,教育部和省科技攻关项目等58项。累计入校经费3000余万元,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7项,论文300余篇(SCI/SSCI/EI/CSSCI收录214篇)、著作74部、教材26部、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8项。学科团队成员获省级以上人才等荣誉称号29人次,任职一级学会理事以上20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奖励26项。承办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河南省首届工业工程与创新方法大赛等重大赛事。“创新方法与技术转移”基地成为国际MATRIZ协会会员。

本学科与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澳大利大悉尼科技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日本冈山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10多所境外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含校际学位互授项目和校际交换交流生项目,定期邀请国外专家来校授课,鼓励教师外出访学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化教育。选派2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或访学,引进外籍教师2人,国际化师资队伍比例43.4%。先后组织25名研究生赴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高校游学。积极推进国际化认证,为本学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创造更好条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国际影响力。教师和研究生在高水平国际会议宣讲论文56人次,获奖12人次。



上一条:应用经济学